近年来,莱芜区以文旅融合为抓手,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、打造特色旅游项目、优化服务配套,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,莱芜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%,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,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
历史文化为魂 激活文旅新动能
莱芜区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近年来,当地政府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,将齐长城遗址、莱芜战役纪念馆等历史遗迹与现代旅游相结合。以齐长城文化带为例,通过修复保护与创新展示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“打卡”。2023年春节期间,齐长城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次。
此外,莱芜区还推出“红色旅游+”模式。莱芜战役纪念馆通过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,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。据统计,今年以来,该馆接待研学团队和游客量同比增长40%。
生态旅游为翼 打造全域新亮点
莱芜区自然资源丰富,山清水秀的优势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雪野湖景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今年夏季,“雪野湖消夏节”吸引了近10万游客参与水上运动和露营活动。景区负责人介绍:“我们不仅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风光,还引入了网红打卡点和夜间灯光秀,‘白+黑’模式让游客停留时间显著延长。”
同时,“乡村游”也成为莱芜区的另一张名片。以茶业口镇为例,“茶香小镇”项目通过茶园观光、采茶体验等活动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。“去年我们的茶叶销量增长了30%,很多游客还会购买伴手礼带回家。”一位当地茶农笑着说道。
数字赋能 提升服务品质
在文旅发展中,“智慧化”成为关键词。莱芜区推出“一部手机游莱芜”小程序,整合景区预约、导航、讲解等功能。“以前来玩总担心排队买票浪费时间,现在手机上一点就能搞定。”一位外地游客分享道。
此外,“云直播”也助力文旅宣传破圈。今年五一期间,“云赏雪野湖”直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突破50万。“通过直播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美景和文化。”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典型案例:房干村的“绿色蝶变”
房干村曾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,如今却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。“我们靠山吃山的方式变了。”村支书介绍道,“村里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民宿和采摘游,‘绿水青山’真的变成了‘金山银山’。”
数据显示,2022年房干村接待游客12万人次,村民人均收入增长至2.8万元。“以前年轻人往外跑打工的多;现在村里开了2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,很多年轻人回来创业了。”村民王大姐感慨道。
未来展望:文旅融合再升级
下一步, 莱芜区计划投资5亿元打造“齐鲁文化走廊”,串联区内重点文旅项目;同时加快培育夜间经济,推出更多沉浸式体验活动。“我们希望让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文化与自然的双重魅力。”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从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到生态资源的创新利用,从智慧服务的便捷体验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——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, 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!
(字数统计:约85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