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安徽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,淮南市近年来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浪潮,以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,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。本文将结合最新政策动向、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,剖析这座资源型城市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探索与实践。
政策先行:顶层设计勾勒数字蓝图
2023年淮南市《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%。市经信局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20亿元,同比增长23%,其中大数据、物联网等细分领域增速均超30%。"我们正以煤矿智能化改造为突破口,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"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。
煤城蝶变:5G下井激活传统产能
在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张集煤矿,5G专网覆盖的井下工作面令人耳目一新。矿工通过AR眼镜实时接收设备数据,远程控制中心可同步监测20余项安全指标。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透露:"智能化改造后单班作业人员减少40%,吨煤成本下降15元。"目前全市已有8对矿井完成初级智能化改造,相关经验入选国家能源局典型案例库。
数据兴业:农业云平台催生新业态
凤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"淮南大数据助农系统"大屏上,6.8万亩耕地的墒情、苗情数据实时跳动。种植大户陈建国展示手机APP:"现在施肥用药全靠算法推荐,每亩节本增收300多元。"该平台已接入合作社217家,带动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年增45%。统计局数据显示,全市农业数字化率从2019年的12%提升至目前的31%。
孵化突围:科创走廊集聚新势力
山南新区双创大厦内,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孵化的矿用机器人项目刚获千万级Pre-A轮融资。创始人周工程师表示:"政府提供的测试场景和算力补贴解决了研发瓶颈。"目前该片区已集聚数字经济企业83家,其中7家入选省"专精特新"名录。值得一提的是,2022年全市新增发明专利中数字经济领域占比达58%。
挑战与机遇:人才短板待补齐
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果,《淮南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》仍指出痛点:全市大数据专业人才缺口约2000人;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承受力不足。对此,市政府近期推出"数字工匠"培养计划,并与合肥高校共建实训基地。正如市长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:"要用好长三角一体化机遇窗口期